thinkpad最好的電腦(ThinkPad中價格實在性能強的狠角色,選酷睿還是銳龍?)

ThinkPad一直是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主流辦公/商用機型,出貨量極大且分類齊全。而在全球化的Work at home/Work from home大潮下,一機多用成為了主流需求,所以,ThinkPad中也出現了在處理器功率釋放和性能上“特別能打”的款型,且價格實在,它,就是ThinkPad Neo 14。

thinkpad最好的電腦(ThinkPad中價格實在性能強的狠角色,選酷睿還是銳龍?)

而和大部分ThinkPad機型一樣,Neo 14也有AMD銳龍平台和Intel酷睿平台,所以消費者也麵臨選擇問題。而本文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對比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 比 機 型:ThinkPad Neo 14集顯版

對比基礎規則:同價對比

對 比 款 型:銳龍R7 6800H款 vs Intel i5 12500H款

先說價格和采購問題,這對消費者很重要:

ThinkPad Neo 14定位是高配置/價格比的“高性能商用本”,在拚多多上價格較實在,京東自營因為涉及增值稅專票等因素,要貴不少。

●建議非單位采購選擇拚多多的百億補貼店麵,有品質保險,提供增值稅普票,可放心購買。

●單位采購,需要增值稅專票,建議選擇京東自營平台,或是聯係聯想商用經銷商議價采購(可在淘寶搜索機型找到這些商用經銷商)。

配置解讀:

●R7 6800H款的拚多多價格小幅高於i5 12500H款型,但總體算是同價對比。

●顏色方麵,就目前了解到的情況,AMD平台似乎隻有黑色可選;而Intel平台有深灰和黑色可選(所以英特爾款我們特意買了深灰色)。

●功能層麵,我們對比的兩台機型中,AMD款多一個IR人臉識別登錄功能。不過Intel平台可選vPro Essentials(vPro基礎版)款型,可進行遠程控製和管理,對於企業應用和管理,以及特定環境的使用更有利。而我們的對比款型,Intel平台的就是vPro Essentials款,因此價格會比表格中的Intel款型貴一些,京東自營售價6999元。另外,兩個平台的機型全都支持指紋識別。

●不同於某些機型AMD款在配置上“減料”,ThinkPad Neo 14的A/I平台幾乎所有周邊配置都是相同的,比如攝像頭都是FHD規格,都帶有40Gbps帶寬的全能接口(AMD款為USB4.0,Intel款為Thunderbolt4)。

●不過,無線網卡的區別還是有的,Intel款為已被證實穩定靠譜的Intel AX211,而AMD款則是RZ616,即聯發科的MT7922(據悉是AMD和聯發科的合作產品)。希望其穩定可靠性比之前的聯發科無線網卡好。

綜合來看,兩個對比款型在周邊配置的檔次和功能上並未拉開差距,所以選擇就主要在性能表現等因素上了。下麵我們就重點比較一下性能層麵等因素▼:

處理器功率釋放對比:

Intel款上限高但波動範圍大

▲銳龍R7 6800H款Neo 14的處理器考機時爆發功率64W,但很快走低,第28秒就走低到52W,然後一直在52W~54W微幅波動,頻率為穩定的全核4.05GHz,處理器內部溫度在95℃左右保持穩定。

▲酷睿i5 12500H款Neo 14的處理器功率釋放情況則相對複雜:它的爆發功率高達80W,且在2分鍾內保持較慢的速度緩降,在到達2分鍾時,也能保持60W ;而後,繼續緩降至50W,最終在50W~64W這個較大的範圍內緩慢、往複波動(從左側考機溫度圖的鋸齒狀可看到這一規律),而處理器頻率較高值為P核3.8GHz、E核2.7GHz;處理器內部溫度在88℃~100℃波動,大部分時候在93℃~96℃波動。

性能分析預測

了解了兩款Neo 14的處理器功率釋放情況後,就能做簡要的性能分析和預測了。

在筆記本端,12代酷睿平台的凶猛性能與核心數量更多和更高的功率釋放緊密相關。但若把功率限定在一個較低的固定值上,製程更領先的銳龍6000平台往往就會更有優勢。按照這個來分析,假設同樣是50W的受限功率釋放,R7 6800H應該是強過同樣線程數量的i5 12500H的。

但這裏又有變數:i5 12500H款的Neo 14爆發功率更高,且持續時間較長。即便在穩定功率階段,其功率上限也比R7 6800H高。這就讓情況分析變得複雜了。

分析的具體細節就不贅述了,這裏我們給出六點預判(注意隻是預判):

●在短耗時應用上,包含基準測試,Intel酷睿i5 12500H款或有相對明確優勢;

●在中等耗時應用上,兩個平台或各有勝負;

●在長耗時應用上,AMD銳龍R7 6800H款或能在渲染類應用上占據優勢;

●在如今流行的視頻編輯類應用(Me轉碼、Pr剪輯、Pr特效)上,i5 12500H款應該依然有一定優勢;

●遊戲雖不是這類商用本的主要應用訴求,但現在大家也會在休閑時玩玩遊戲,搭載Radeon 680M集顯的R7 6800H款Neo 14性能表現會更好;

●續航方麵,R7 6800H款會更有優勢。

性能實測:

非遊戲應用出乎意料:酷睿i5 12500H款近乎全勝

續航表現:差距比想象的小

Part1:CPU基準

先上兩個大家熟悉的CPU基準測試,CPU-Z和Cinebench。

▲CPU-Z基準性能,單核為626分和722分,i5 12500H領先多達15%!多核為6042分和6263分,i5 12500H領先幅度為4%!

Cinebench成績對比表


R15

R20

R23

R5 5600G

2212

5143

13234

i5 12500

2180

5335

13893

Intel領先

-1%

4%

5%

▲基於三維建模渲染軟件Cinema 4D的基準測試軟件Cinebench,考驗的是CPU的多核渲染能力。坦率說功率受限的情況下應該是R7 6800H優勢更大,但i5 12500H款的爆發功率持續時間更長,所以R15、R20和R23這三個基準測試中,後兩項反而獲勝,最大領先幅度5%;考驗幾十秒短時爆發的R15雖然落後R7 6800H,但幅度僅為1%。

Part2:CPU應用性能

既然前麵做了三維渲染的基準測試,那麽兩款Neo 14在實際的三維渲染應用中表現如何呢?我們直接請出Cinebench的“真身”Cinema 4D,它廣泛應用在廣告宣傳、產品設計、動畫設計和遊戲場景的設計中。由於兩台Neo 14的處理器功率輸出都比較高,所以也能勝任簡單的建模和渲染應用。我們用它渲染2秒的汽車旋轉動畫(共計51幀畫麵),純吃CPU部分的多核性能。

▲這是渲染過程截圖。點擊放大,大家可在右側看到每幀畫麵的渲染耗時。

▲三維渲染和CPU頻率關係密切,所以我們前麵預測這類長耗時渲染應用是R7 6800H更具優勢(線程數量相同,而頻率更高)。但結果讓我們非常意外:總耗時23分39秒對23分50秒,i5 12500H竟然以更低的頻率在長耗時三維渲染應用中微幅勝出!

當然,三維渲染也不是隻有Cinema 4D這一款應用。下麵我們更換了測試軟件,采用Blender,它也是非常流行的建模和渲染軟件,還可調用多種渲染引擎。這裏我們依然采用CPU引擎,渲染官方提供的樣張▼:

▲BMW汽車樣張,渲染耗時相對較短,i5 12500H耗時4分1秒,R7 6800H耗時4分7秒,酷睿平台微幅勝出。

▲巴塞羅那館樣張,渲染耗時相對較長,i5 12500H耗時10分3秒;R7 6800H為9分43秒,終於微幅勝出。

當然我們也要明確,ThinkPad Neo 14作為商用機,“第一要務”還是辦公和日常應用。那麽在這兩個應用層麵,CPU的表現誰好呢?這裏,就必須要請出跨平台、跨係統的日常應用測試軟件CrossMark了:作為一款綜合了輕量級的生產力應用(文檔、表格等)、簡單的創造性應用(設計和多媒體等)和反應能力的綜合測試軟件,CrossMark有個特點是它隻考驗CPU性能,基本不涉及GPU性能。

▲CrossMark的得分差異較大,由於酷睿款Neo 14的爆發功率更高,加之Intel對日常應用軟件有多年的持續優化,所以領先幅度高達18%,優勢明顯。

小結:在CPU應用上,無論是日常應用,還是專業的渲染類應用(隻要耗時不是太長),英特爾近乎全勝,且在日常應用層麵優勢幅度非常大。

Part3:結合GPU(集成顯卡)的日常應用

看到這裏相信懂行的讀者會說:現在無論是網頁瀏覽、辦公應用,還是多媒體播放,亦或是輕量級的圖片處理等,都會用到顯卡加速。純粹看CPU性能,對銳龍R7 6800H平台不公平——是的,我們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測試結合GPU(集顯)的日常應用,看看誰的表現好。根據既往經驗:PCMark應用上,集顯3D性能更強(這一點毫無疑問)的銳龍6000H平台會更有優勢。

而作為“商用本測試”,這次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引入了“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相對於PCMark10基準測試使用的並不常見的辦公軟件和瀏覽器,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直接以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owerPoint)和最新的微軟Edge瀏覽器為測試對象,完完全全可以反映辦公和日常應用性能——注意,這個測試是引入了GPU加速的,尤其是基於網頁的多媒體應用,基本都是靠GPU加速。

▲這是PCMark10應用程序測試的過程截圖,當前正在進行PowerPoint測試。

而測試結果再度讓我們意外了!綜合得分,i5 12500H以2.2%的優勢領先了R7 6800H,且即便是大量綜合GPU應用的Edge瀏覽器子項測試(裏麵涉及到在線視頻播放和在線動畫等),i5 12500H都勝過了R7 6800H!

而結合GPU的日常應用還有一類,那就是Ps照片/圖片的特效處理,以及Lr的照片批處理。我們采用了UL Procyon的照片編輯來進行測試——它的測試對象就是Ps和Lr,且會使用了GPU加速。

測試結果再度出乎意料:盡管R7 6800H的Radeon 680M集顯相對於i5 12500H的Iris Xe集顯更強,但在Procyon的照片處理測試中,後者再度勝出,領先幅度為3%。

而在Part3的最後,我們再引入一類“時髦應用”的測試——AI圖像。這兩三年,AI應用已快速進入各種應用領域,尤其是圖像編輯領域,應用很廣泛,如Ps就有各種AI功能,智能選擇和填充、一鍵換天、智能色彩等。我們的測試為AI圖像放大與細節重塑——這在商業應用中已逐漸普及:大家往往會為圖像精度達不到要求而苦惱,而通過Gigapixel AI,就能利用AI算法進行最高6倍放大並重塑圖像細節,滿足高精度需求。

對AI應用有所研究的朋友應該知道,Intel很早就在推進AI應用的普及,Gigapixel AI也是Intel Iris Xe顯卡平台的優勢項目。當然,這兩年AMD也在奮起直追,與Intel的差距已經不像兩年前那樣“天壤之別”了。

▲AI測試來自我們的應用實例。我們需將拍攝的產品評測FHD視頻中的畫麵用到平麵報紙上,但報紙的印刷精度高達300DPI,FHD@72DPI的視頻畫麵在報紙上會顯得很模糊,所以我們用Gigapixel AI 5.6.1將視頻畫麵放大一倍,以滿足大幅麵印刷需求。

這個環節,會同時調用處理器的CPU和GPU資源。雖然Radeon 680M的3D性能更強,但在AI運算上和Iris Xe比依然有差距,總體耗時上,i5 12500H依然比R7 6800H快近一倍,享有絕對的優勢。

現在,我們可以給出準確地定論了:包括Office辦公、網頁瀏覽、在線視頻播放、Ps圖像特效處理、Lr照片批處理在內的多種日常應用,以及新興的AI圖像應用,酷睿平台的確是更優選。

知識加油站

其實我們還針對AI語音錄入、視頻會議中的語音降噪進行了應用測試,不過發現負載很輕,難以體現差異,難以量化,所以這裏就不多呈現了。

▲這是AI語音錄入的對比,兩個平台完全一樣,連錯誤都一樣,且資源占用率很低,看來這一應用和硬件平台的選擇關聯不大——至少如今的硬件性能下早已不是問題,更多是看AI引擎本身。

Part4:視頻編輯類應用

如今的視頻時代,不光是年輕人喜歡做視頻玩視頻,各個行業,各種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都有視頻製作和編輯需求(內宣、外宣、市場宣傳等都要),所以,視頻編輯,也已是如今商用電腦的日常應用之一。而Adobe主導的視頻編輯類軟件是全係支持GPU加速的(部分應用甚至是GPU主導計算)。

Me(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將4K@30fps的《烤鴨》轉碼為FHD@24fps。由於兩款機型的處理器功率釋放都不錯,所以直接采用“僅Mercury Playback Engine軟件”方案,也就是CPU方案,效率最高(提示:盡管是CPU方案,但GPU和CPU都會較高負載的參與運算)。而i5 12500H比R7 6800H少耗時高達34%!

TIPS:如果選擇OpenCL方案,GPU主導計算,A/I兩款機型的耗時分別是2分24秒和2分21秒——Intel款依然微幅勝出。

Pr常見應用:視頻剪輯(導出環節)。在功率釋放充足的集顯平台上,GPU主導的OpenCL方案是耗時更短的選擇(無論銳龍還是酷睿都如此),且實際上,運算過程中,CPU部分也會參與。而在最終耗時方麵,i5 12500H依然效率更高,比R7 6800H少耗時高達29%!

Pr還有一類負載更高的應用:生成視頻。這在宣傳類視頻中常見,比如,我們用一堆超清的美食圖片(5K分辨率),用Pr組合成一個帶轉場特效的美食宣傳視頻。這個應用的負載比單純的視頻鏡頭剪輯高不少,依然是選擇OpenCL方案,由顯卡主導計算更為高效。而在總體耗時上,得益於Iris Xe集顯對視頻編輯軟件的良好支持,i5 12500H依然少耗費10%的時間。

小結一下:盡管這兩三年AMD銳龍平台在視頻編輯類應用上效率提升明顯,但Intel平台依然保有明確的優勢。

PART5:續航測試

筆記本的續航和整機的閑置及應用功耗緊密相關,而功耗,又與製程呈現“強關聯”。因此,采用6nm製程的銳龍R7 6800H,功耗的確是比采用10nm製程的酷睿i5 12500H低。按照12代酷睿H平台8W~10W的常見閑置功耗(來自既往大量產品的測試數據,狀態為:平衡電源模式、斷網、較低屏幕亮度),我們預測搭載R7 6800H的ThinkPad Neo 14,相對i5 12500H款續航會長不少。

不過,i5 12500H款Neo 14的實際表現好於預期:在同樣的50%屏幕亮度、60%音量下,用Win11自帶的《電影和電視》APP播放720P MKV格式《LUCY》,正片續航725分鍾(12小時5分鍾),而R7款為906分鍾(15小時6分鍾)。銳龍R7款的續航長3小時,幅度為25%,兩者並未產生質的差異。而日常辦公和網頁應用,兩者都可以很好地支持一天8小時 的輕量級使用。

我們也研究了一下原因,聯想顯然對12代酷睿平台的閑置功耗進行了深度優化,i5 12500H款Neo 14在50%屏幕亮度下,平台閑置功耗隻有5.5W。之前我們也發現聯想品牌的部分中高端機型在平台功耗上比其他品牌的低,看來並非個案。

延伸閱讀:遊戲應用差異

在Work at home/Work from home,需要一機多能的大環境下,不少用戶的辦公電腦也可能就是娛樂電腦,而“娛樂”中,就有可能包含“遊戲娛樂”。而功率釋放較高,性能強勁的ThinkPad Neo 14集顯款,也的確具備一定的遊戲性能,所以這裏就簡要介紹一下兩機玩遊戲的情況。

以往我們更多用3DMark TimeSpy的分數來告訴大家不同顯卡遊戲3D性能差異。比如R7 6800H搭載的12核心Radeon 680M集顯得分在2350分以上,而i5 12500H的80EU Iris Xe得分在1550分左右。如果大家覺得這不好記,我們有個更簡單的比較▼:

▲Unigine Valley是展現集顯的遊戲3D性能差異的不錯測試工具,老讀者應該知道,80EU的Iris Xe可跑45fps左右,i5 12500H款Neo 14的47.8fps已是同配置機型中的佼佼者。但與R7 6800H的12核心Radeon 680M相比,依然有較大差異。

而具體到遊戲上,兩者都能在2.2K分辨率@最高畫質上暢玩《英雄聯盟》。但R7 6800H款Neo 14,還可通過降低分辨率和畫質水平的方式,玩《CS:GO》《坦克世界》甚至是《PUBG》(俗稱“吃雞”)。隻是由於是商用本,並未采用高刷屏,總體遊戲體驗也不會多出彩。這裏就不贅述了。

重要!Neo 14的A/I選擇建議

●先總結一下測試的情況:在應用層麵,除了遊戲,i5 12500H款Neo 14幾乎全勝,包含日常辦公、網頁瀏覽和在線視頻,以及圖像、視頻的編輯加工,以及AI應用等,酷睿款依然表現更好。續航方麵銳龍R7 6800H款則更勝一籌。

●ThinkPad Neo 14的i5和R7(集顯款)於零售市場來說,算是“中等價位產品”(至少按拚多多的價格來說是);但對商用采購而言,雖然其價格較實在,但也算較高端的機型了,所以,選擇時應該會考慮得更細致和周全,比如除了性能表現、續航,還會考慮其可靠性、穩定性等。

●如果單位采購ThinkPad Neo 14這種高性能高端機型,那麽必然是在應用層麵對性能有所求(當然,單位采購,對性能層麵的需求絕對不可能是遊戲考量),而這時,Intel的酷睿i5 12500H款顯然是性能、應用表現更好的選擇。而且,它的兼容性、可靠性、穩定性無疑會更好!

●更進一步,如果是企業的“大宗采購”,且存在大量的異地、遠程管理維護需求,那麽可選vPro Essentials功能款的酷睿平台Neo 14顯然是必然選擇。

●如果單位采購時非常看重續航,則優選銳龍R7 6800H款——但這裏有個矛盾點:通常特別看重續航的用戶,對性能的需求是偏弱的。既然如此,似乎就沒必要選Neo 14這樣的中高端機型了,便宜的入門商用本也有很多選擇。

●個人用戶,青睞ThinkPad品牌的,又有一定硬件知識,對遊戲性能和長續航需求較高的,可選擇銳龍R7 6800H款,當然,你也要接受AMD平台可能遇到的些許小bug以及偶爾出現的不穩定。不過要提醒一點:ThinkPad Neo 14是沒有有線網卡的,而搭載的RZ616無線網卡在網遊時穩定性如何,還需要更長期的考證和更多用戶的反饋。

編輯:牛大叔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